加快文化数据体系开放共享

2023-06-20 11:21:28 来源: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:


(相关资料图)

张自成

《人民政协报》(2023年06月17日第06版)

5月5日至5月12日,我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“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,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”调研组赴湖南、广西调研,一路走来,感触颇深。

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,旨在构建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产再到文化传播、文化消费的全新体系。设计的技术路线一是建设一条专网——国家文化专网,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、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,形成闭环的国家文化专网;一是布置一套标识解析体系,即部署一套提供数据标识编码注册登记和解析服务的技术系统。

调研过程中得知,湖、桂两省目前大致已建成区域性或局部性技术底座,建立了一些生产技术系统和云平台,建立了覆盖面较为全面的传播体系,初步实现了区域或局部资源数字化和资源共享,比如苹果TV和智慧广西工程、一键游广西等;实施的重大项目、主要成果主要侧重于应用和工具层面,比如AI主播、数字人、云展览、云视频、云课程、云上音乐会、虚拟展厅等。

对此,我有几点想法:

一是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路径选择。一般认为,大数据具有四大特征,即4V特征,指数据量大(Volume)、类型多样(Variety)、高速成长(Velocity)、价值密度(Value),其中价值密度即大数据价值居核心地位,其数据总量与其价值密度的高低成反比,也就是数据量越大,价值越低,有大量的冗余。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在处理海量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提取的。这就要求大数据体系或者说平台的建设必须是开放的,不能是闭环的,不能只关注存量,不关注增量。而从相关人员的解读看,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(国家文化专网)的建设是闭环的,这一路径选择需要完善,应该采取开放的思路。

二是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工作的缺环项。文化数字化基础工作有两项:一是技术支撑体系,即所谓文化数字化新基建,包括生产线(平台)、传播体系、相关技术工具等;二是内容体系,包括数据库的建设、贯通,大规模数据标注和系统化、规范化整理,以及数据关联等。从调研情况看,目前存在重前者而轻后者的倾向。如不改变,可能会出现技术系统或平台空转的现象。

此外,调研中了解到,在数据库的建设上,目前普遍强调的是数据采集和入库标准,而对数据标注、整理、关联标准关注不够。长期如此,可能会出现数据库数据成为死数据的现象。因为没有数据处理标准,就没有数据化,也就没有数据关联、知识生成,进而影响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持续推进。

三是加快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应用。按照目前技术发展速度,数据技术标准、格式通常6年会升级一代,也就是说数据尤其是音视频数据都有生命周期的,不会一劳永逸。虽然技术标准、格式升级一般会上下兼容,但超过一定时限兼容就会比较困难,这就要求数据要不断维护升级。数据的维护、升级只有在应用中才是最经济的,反之就会付出巨大成本。因此应加快公共文化机构数据的开放与共享,在不断创新应用中推动数据的维护升级。

(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,文物出版社社长、党委书记)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南城建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